hth华体会app下载hth:
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专业总工程师、二分院党委书记马敬。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中国网讯(记者伦晓璇)“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1994年,当时不到20岁的东北姑娘马敬用毛主席诗作《七绝·呈父亲》中的这句诗词说服了依依不舍的父母,随后便离开家乡,义无反顾踏上前往四川西南工学院(如今的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求学的道路,从此开启与水利工程的不解之缘。
大学四年时光里,马敬潜心学习专业相关知识。土木专业课业繁重,马敬便全身心扑在学习上,在这四年里只看过一场电影。毕业后,凭借优异的成绩,马敬被中国葛洲坝集团录取。在葛洲坝集团工作五年,马敬参与了数项大工程的建设,并前往新疆玛纳斯县建设石门子水库工程。
2003年,马敬主动提出调往新疆,这一待就是二十多个年头。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深入西部地区,马敬切身体会到,水源是制约西部发展的瓶颈问题,也是在这时,马敬作为一名水利人的初心开始萌发:“我们工程师的使命不就是要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吗?”2003年,响应国家西北大开发的号召,马敬主动提出调往新疆,从此便扎根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为一名水利工程师,这一待就是二十多个年头。
时光荏苒,长期奋战在水利勘察设计一线的马敬与团队一起取得了累累硕果。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时光荏苒,如今马敬已是新疆兵团勘测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专业总工程师、二分院党委书记。长期奋战在水利勘察设计一线的马敬设计完成了全国最高的碾压沥青混凝土心墙坝尼雅水库工程、在建期基础防渗墙最深的兵团苏塘灌区石门水库工程、兵团顶级规模的水利枢纽工程肯斯瓦特等30余个高坝大库。
马敬回忆,初到新疆时,新疆的水资源开发还相对滞后,如何对水资源源头进行开发再利用更是一片空白。水利工程是从源头到中间输水,再到灌区利用的完整科学系统,“我们的前20年应该都是在进行源头的建设”,马敬说。随着源头建设逐渐完善,输水工程建设也随后跟进,再新建或者改造大型灌区的科学高效节水建设……二十多年里,随着不断亲历新疆水利工程的建设,马敬也见证了国家水利工程的发展进程。
水资源开发利用关系重大,如何避免无效损失,更有效、高效地开发利用水资源,成为水利人直面的问题。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除了此前基础设施的薄弱,在新疆,受气候和地理环境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时面临着无效蒸发和强渗漏损耗的问题。从数量来说新疆的水资源量虽与黑龙江省相差不大,但新疆水资源蒸发率高,渗透率超过25%,如何避免无效损失,更有效、高效地开发利用水资源,成为水利人直面的问题。
“对于我来说,每一个工程都是最难的”,马敬感慨地说。水利设计工程师面临的每一个项目地质条件都不一样,所要求完成的工程任务也有区别。但越是难,越要迎难而上。
马敬向记者展示防止水库蒸发的“黑科技”——“钻石体”阻蒸发浮子。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面对这样一些问题,马敬因地制宜,积极探索水利设计与新材料新技术的融合创新。在马敬的办公室,她向记者展示了防止水库蒸发的“黑科技”——“钻石体”阻蒸发浮子。马敬介绍,以往水利工程多使用传统的圆形美国浮球,但浮球的缺点也很明显:抗风浪能力差,单层阻蒸发效果差。“钻石体”阻蒸发浮子可在水面上形成蜂巢式拼接,从而使水库蒸发量下降80%。此外,浮子的下部分锥体吸水后更为稳定,不仅解决风浪大的问题,还可以因地制宜利用风浪,风浪越大,蜂巢作用越明显,结合越紧密。
图为已经在供水项目投入到正常的使用中的大口径玄武岩纤维BCCB管道。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今年年初,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家渠市某供水项目,起重机将一节节管径2.6米的管道逐节吊装铺设,而这便是马敬与团队自主研发的“现代坎儿井”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之一——大口径玄武岩纤维BCCB管道,这种管道采用了新疆本地的玄武岩纤维与波纹钢复合结构设计,比传统的进口大直径管材更轻、更耐腐蚀、寿命更加长,成本也更低,不仅降低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更推动了区域新材料产业链协同发展。
“我申请调到新疆,就为了新疆的水利事业而来的”,马敬坚定地说。中国网记者 伦晓璇 摄
扎根新疆多年,马敬坚守初心,刻苦钻研,成功解决了行业内多个技术难题,并获发明专利1项、国家级科学技术创新成果2项、自治区级科学技术创新成果1项。
而当被问到是不是想过离开新疆,到北上广等更发达的地方去发展时,马敬坚定地说:“我申请调到新疆,就为了新疆的水利事业而来的,水利事业任重道远,我们现在所完成的才是冰山一角,九牛一毛”。